信阳生态研究院暨大别山国家站“大别山生态地理论坛”顺利举行
11月1-2日,信阳生态研究院暨大别山国家站“大别山生态地理论坛”在信阳生态研究院明德楼3楼研讨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大别山国家站站长、信阳生态研究院院长傅声雷教授主持。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所长闫俊华,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晏宏,国家杰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书时,国家杰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以及获批2023年度信阳生态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的主持人等。
傅声雷首先代表研究院向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对七位特邀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概括介绍。傅声雷表示,信阳生态研究院是依托河南大学在信阳建设“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后,深化校地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河南大学和驻信高校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信阳加快绿色崛起的大力支持。傅声雷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平台,为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交流、碰撞的机会,加速推动大别山-淮河流域在更高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所长闫俊华以《科研中的“多巴胺”》为题作了本次论坛首场报告。他指出,多巴胺是使人快乐的物质,青年学者要对基金项目产生多巴胺,凝练好科学问题、明确研究思路以及参考最有价值的文献。闫俊华还介绍了针对青年和面上项目要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针对各类重点项目要进一步解释已发现的科学问题,针对优青和杰青人才项目要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他还提出了本领域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晏宏研究员对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及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筹)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使命定位与历史沿革、科技布局与支撑平台、原创成果与国际影响、建设举措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他指出,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建设目标为国际顶尖实验室,占领国际科学前沿,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核心科技力量。
北京大学彭书时研究员以《全球甲烷收支的挑战与展望》为题,介绍了2020年甲烷飙升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因素。彭书时指出, 甲烷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排放和去除过程的复杂性,都使全球甲烷收支的衡量和预测面临挑战。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努力,有望在未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甲烷排放,从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朱彪研究员以《全剖面土壤增温对高寒草地碳循环的影响》为题,详细介绍了森林根系功能性状和根际生态过程、草地全土壤剖面增温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根系构型、形态、生理、生物学性状,地上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在土壤碳动态中的相互关系,强调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温室气体通量的重要性。他指出,导师要把握好大方向,给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勤奋努力是成才的关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书秦从“中国何以养活14亿人口”问题出发,从种养分离、秸秆焚烧、农药化肥施用、农业废弃物、畜禽污染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污染的历史逻辑,认为现阶段农业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要强化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在如何推进农业发展问题上,提出走农业绿色发展的进阶路线,即由“资源高效利用、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的“去污”阶段向“产品优质化、产地清洁化”的“提质”阶段转变,再向“多功能性增强、外部性内部化”的“增效”阶段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研究员对黄土高原关键带站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建设历程、野外站基本情况、目标定位、研究方向、观测体系、工作条件与设备、主要研究成果、重大观测平台、成果的影响与评价等方面。他指出,未来要整合优势力量,完善黄土地球关键带综合观测研究平台,联合组建生态质量空天地监测网络,强化国家野外站共享示范服务功能。
七场报告结束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现场师生提出了一些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七位专家与师生深入探讨,并给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