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大别山国家站傅声雷教授团队成果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者: 大别山站 更新时间: 2023-03-30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其中大别山国家站傅声雷教授团队的成果《不同森林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及碳氮动态的影响》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省共3项)。该成果由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完成,河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森林管理措施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与森林生产力、碳汇功能和“双碳”战略密切相关。 “林下灌草清除”、“地被物清除”等常见的传统森林管理措施和“林下植被替换”等新兴生态型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一直缺乏严谨的科学评价。大别山国家站傅声雷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大型野外控制实验,研究我国人工林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及其调控的碳氮动态的影响,从土壤生态环境效应角度评价不同森林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以期为未来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主要科学贡献为:1)阐明了“林下灌草清除”对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突破了林下灌草与目标树种属于竞争关系的传统认知。2) 明晰了“地被物清除”作为森林管理措施的弊端,揭示了森林地被物维持土壤生态功能和促进植物定植的作用机理。3)诠释了豆科固氮植物对土壤碳氮积累和土壤食物网优化方面的显著促进效应,开辟了“林下植被替换”作为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新途径。4) 辨析了树种特性而非树种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碳氮动态的重要影响,阐释了“树种选择”在森林经营目标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该项成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出了新途径,为提高我国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提高其气候适应性和韧性、助力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获奖项目成果包含7篇代表性论文和1本《土壤生态学》专著。项目成果创新性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获奖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南地区受损丘陵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恢复机理及格局优化研究,编号为:3063001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土壤生态学,编号为:309250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编号为:31210103920)的资助。

       该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包括:傅声雷(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张晨露(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赵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文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建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夏汉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熊燕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迪马(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晓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完成单位包括: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第一完成人基本介绍:傅声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生态地理学领域的研究。1999年于美国University of Georgia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2000-2004年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Santa Cruz和Davis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长期担任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2016年至今在河南大学工作,担任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入选“中原学者”。于2015年和202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165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 Ec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和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等。现担任Soil Ecology Letters共同创刊主编,《生物多样性》等期刊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曾长期担任土壤生态学权威期刊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编委。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47号
Email: admin@cern.ac.cn TEL:58812598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